國內外時事Latest News
善用碳權交易 為企業開拓嶄新的經營優勢
隨著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開始試行,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公告實施,不論大小企業都出現「碳焦慮」。中華公司治理協會於5月22日邀請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專題,協助企業董監事及管理階層善用碳權交易,將碳焦慮轉化成為創造價值的策略行動,為企業開拓嶄新的經營優勢。
「極端氣候下,一定要用經濟的手段,藉由市場的機制才有可能會減碳,越來越多國家實施碳定價,碳權交易己經是不得不然的趨勢。」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指出,根據世界銀行及國際碳行動夥伴公布的「碳價現況與趨勢報告」統計,全球共有74個碳定價機制,涵蓋116.6億噸CO2佔據23%全球碳排量。
藉由內部碳定價可以改變內部行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驅動低碳投資。田建中建議,企業可依循供應鏈要求、國際標準設定減碳目標。除了可以從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用再生能源等著手,減少用電造成之碳排,並藉由研發減碳製程、使用可循環燃料,減少生產中之碳排,同時亦可使用減碳材質、零件減量、推動綠色採購, 減少採購或使用設備之碳排。最重要的是企業內部可自定碳定價機制,分配各部門碳配額、計算碳費、 收取費用、成立碳基金。
「由證交所與國發基金合資成立,碳交所透過國內碳權交易、國外碳權服務、碳諮詢和教育宣導等服務,希望協助企業踏上2050淨零排放的道路。」田建中說,碳交所肩負政策任務,已於去年12月正式啟動國際碳權交易平台,提供企業足夠且優質的商品及資訊,以符合供應鏈碳中和要求,讓國內企業能與國際接軌。
碳交所國際碳權交易平台首次採行完整交付制度,現在企業跟碳交所買碳權,只需選擇想要的專案並下單,碳交所就會開一張發票給企業,協助企業減少許多的不確定性,並且高效地達成目標!而國內碳權交易平台部分,依據環境部子法相關進程,預計可於下半年啟動。
除了積極推動碳權交易外,有鑑於目前企業極需要培養具氣候變遷素養及減碳專業之人才。碳交所亦與專業機構、大專院校等辦理課程、研討會及國際標準認證課程等,強化我國碳市場相關人才基礎建設, 於去年與英國標準協會BSI簽訂合作協議,共同開設ISO標準認證課程,同時 與北中南大學合作,舉辦研討會、課程和活動, 以推廣碳市場之相關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