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時事Latest News

《研訓院看世界》修正資訊揭露缺失 讓永續報告更有意義

發布時間:民國109年04月08日

(工商時報)

氣候變遷、工業污染、全球不平等讓世界各地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投資者也得思考是否轉為投資一些能夠解決危機的永續產業;但資料不健全,加上產業間沒有足夠的對比報告,降低了企業公開資訊的誘因,使得永續投資困難重重。政策制定者與監理機構已確定要處理這個問題,希望調整公開資訊的方式,讓經濟對環境更負責任。

社會早已無法接受企業為了追求利潤不顧一切,投資者、消費者、監理機構都越來越要求永續經營,轉向某些人所說的「包容式資本主義」(INCLUSIVE CAPITALISM)。

企業決定策略與營運方式時,不能只為了股東的權益追求財務報酬,應該顧慮更多對社會與環境的影響。

全球各地積極要求資訊公開

決策者與法規制定者在設法讓資金離開那些危害社會與環境的活動時,逐漸發現公開非財務資訊也相當有用。但分析公司EAST & PARTNERS在2018年的報告指出,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投資者與發行人都不公開其ESG政策,因此若想提高透明度,可能會越來越需要仰賴監理。

歐盟正在推動一項非財務資訊公開法案,要求包括上市公司與銀行在內的某些企業,公布對於環境、社會、就業、多樣性等項目有關的政策,而且必須公布這些政策的施行結果。雖然該法案是在歐盟2018年3月啟動《投資永續成長行動方案》(ACTION PLAN FOR FINANCINGSUSTAINABLE GROWTH)前夕通過的,但大部分人還是認為歐盟的確設法以此讓該地區的投資對社會更加負責。

台灣是亞太地區公認第一個要求ESG報告的市場,資訊公開制度享譽國際。台灣在2015年推出這項制度,規範金融服務業等特定行業上市公司必須遵守,而兩年一度的《公司治理監督報告》(CORPORATEGOVERNANCE WATCH REPORT)在2018年將台灣的這項制度列入最全面的ESG報告制度之一。臺灣證券交易所甚至比其他國家更嚴格,要求證券發行人符合GRI永續報告準則(GRISUSTAINABILITY REPORTINGSTANDARDS)。

公開永續發展資訊非一蹴可幾

目前企業公開資訊時所使用的標準有問題,造成資訊在發行人與投資者眼中往往彼此矛盾或無法比較。國際證券管理機構組織(IOSCO)指出,各個地區紛紛根據自己的法律與監理制度,去設計當地的資訊公開規則,所以資訊內容往往差異甚大;而且某些國家的資訊公開報告是自願而非強制的;有些國家雖然要求強制報告,卻有「遵守規定,否則就解釋理由」的折衝空間。

此外,投資者也呼籲ESG報告必須經過獨立稽核,畢竟在大部分人眼中,公開資訊只要沒有第三方認證,就很可能帶有偏誤,或根本就是企業的自我行銷,而投資者認為這些報告必須經過獨立稽核才值得採信。舉例來說,新加坡只是鼓勵企業找人稽核這些報告,卻沒有強制要求。當然,那些永續報告經過獨立認證的企業會從投資市場獲得更多資金,因此依然會明顯受益。

目前要求企業提出報告的標準相當紛雜,評等機構與第三方服務很難做出可靠的企業排名。《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最近指出,不同評等機構所做的企業評等排名差異甚大,而許多分析師也都不斷發現那些不完整或過時的資料裡面潛藏許多令人驚訝的結果。例如報紙就爆出,電動車名廠特斯拉(TESLA)的永續評等有時候竟然比某些傳統汽油汽車公司還差。

英國金融行為監理總署(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最近的討論也凸顯目前的評鑑方法不夠透明,讓企業對標準更加懷疑。歐盟同樣在關注這個問題,最近宣布將研究金融業的永續性,改善評鑑報告的品質。

歐洲試研擬非財務報告標準

歐洲自從推出《投資永續成長行動方案》之後,就陸續推出了一系列法案草案,試圖將ESG投資標準化,讓投資人對社會與環境更負責。歐盟委員會中掌管金融服務的執行副總VALDISDOMBROVSKIS近期表示,如果要實現巴黎氣候協議的目標,歐洲每年獲得的投資得增加2,900億歐元,私部門所獲得的投資額度將大幅影響成敗,而吸引投資人的關鍵就是有效的資訊公開機制。

不過2019年這項任務大有進展,歐盟通過了金融業永續性報告的監理辦法,讓未來徹底改革公開報告方式時更順利,該辦法的核心就是讓金融機構在決定投資與公司決策時,能自然地考量ESG風險。它要求資產管理公司與投資機構回報自己的投資會對永續性造成哪些「重大傷害」,投資目標的收益與ESG又有哪些關係。而且有趣的是,為了讓前線管理能落實企業的永續願景,它還要求企業公布如何以薪資政策來降低永續危機。

(作者OLGA RAKHMANINA為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聘外籍研究員、譯者為劉維人)